林间虫鸣蛙叫,枝头彩蝶翩翩,园中游人如织,水上桨板激荡……初夏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派宜人美景。被誉为广州“城央绿心”的海珠湿地面积超过1100公顷,不仅拥有超高的“颜值”,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、广州市民的绿色共享空间;其生态价值也日益显现,环境品质的持续提升吸引众多龙头企业落户海珠,海珠湿地也成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的国际大都会城央湿地典范。
海珠湿地
还通道于鱼 还生境于鸟
时间回拨至12年前,广州毅然打破体制,在全国首次采用“只征不转”方式,将一片万亩果园修复成一座占地1100公顷的城央湿地公园,面积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。
如今的海珠湿地积淀了千年果基农业文化精髓,更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、岭南水果的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的荟萃区,发挥着全方位的城市生态服务功能。海珠湿地划分为公众开放区、限制开放区和核心保育区。其中,占湿地总面积约11%的海珠湖为公众开放区,占湿地总面积约37%的湿地一期、二期、三期为限制开放区,其他占湿地总面积约52%的均为核心保育区。通过分区管理统筹生产、生态、生活空间布局,保护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,保障广州近2000万民众绿色共享空间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。
广州遵循“微改造、少干预”原则,启动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,恢复雨水花园、生物沟等水敏性小微湿地,搭建“昆虫旅馆”“浮排”、草滩鸟岛等不同动物居住空间,打造城市自然栖息地,推动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。建成垛基果林湿地示范区约100公顷,恢复滩涂约13公顷,划定鸟类生境保护区约50公顷,恢复乡土水生植物种植约11公顷,实现还通道于鱼、还生境于鸟、还家园于城的景象。
注重岭南水乡文化传承。继承过去几百年来在珠三角河涌湿地上形成的果林形态,有机结合珠三角水网密布的区域特点,创新性营建独特的南亚热带湿地景观类型—垛基果林湿地,构建“五素同构”生态特征,促进基、果、水、岸、人各要素的协同共生。
连续两年发现新物种
海珠湿地春夏秋冬大不同,四季花景皆风情。红似火的市花木棉花、优雅的紫花风铃木、金灿灿的黄花风铃木、绿油油的树叶新芽……集齐了各种斑斓色彩,一年四季皆是超高“颜值”。
此外,海珠湿地还充分发挥了生态调节功能。通过果园系统修复,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,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,鸟类从72种增加到197种,昆虫从42种提升至738种,2021-2022年发现全球新物种“海珠斯萤叶甲”“海珠珐轴甲”,2022年昆虫图谱增加9个中国新记录,2024年鸟类新增3种,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,这成为广州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的一个重要指征。
湿地是珠江的“水质净化器”,湿地内河涌与珠江相通,流入湿地的V类珠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,水质可提升为IV类水;近年来,湿地内水质基本从V类提升到III类,部分指标达到II类和I类标准。同时还消解了城区“水浸街”问题。湿地内有39条河涌,可收纳约200万立方米雨水,调节周边城区内涝50平方公里。
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
海珠湿地积极开展景区碳普惠建设工作,在“海珠湿地”公众号增加“广州碳普惠”接口,建立游客碳账户,并加入广州市碳普惠低碳联盟商户,定期为游客提供碳币兑换门票等服务。同时推出海珠湖低碳徒步路线,设置碳普惠打卡点,吸引群众通过徒步打卡获取“碳币”奖励兑换奖品。
同时,开展湿地碳汇的相关课题研究。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推进“广东省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试点”项目;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展“城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转化评估技术研究项目”课题研究;联合周边科研院所及高校开展相关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,助力海珠区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。
海珠湿地立足于生态底色,在保护的前提下持续深化品质提升,吸引了众多龙头企业落户海珠。近五年内,利用生态价值外溢效应影响周边产业品质提升、转型,带动周边地区GDP至少提高4倍。吸引50多家互联网、数字经济企业在周边汇聚,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,使海珠湿地成为绿色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和桥梁纽带。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杜娟 通讯员:穗环宣
图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:骆昌威
转载自广州日报新花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