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获诺贝尔奖的俄国生理学家、心理学家巴甫洛夫,是条件反射理论的构建者。他认为: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,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先天固有的,是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;而后者是后天形成的,需要特定的条件。
非条件反射是指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反射,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,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(如脑干、脊髓)参与即可完成,如:眨眼反射,缩手反射,婴儿的吮乳、排尿反射等。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子,吃起来让人口水直流,这种反射活动是不学而能的,属于非条件反射。狗吃食物时,会引起唾液分泌,也是非条件反射。
条件反射是经后天学习、积累经验才会产生的反射。比如,多次吃过梅子的人,一见到梅子就会流口水。历史上有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,如果当年曹操的士兵从没有吃过梅子,很难想象会是一种什么结局。再如,如果每次给狗食物时,总是与铃声或灯光相结合,经过若干次,单独出现铃声或灯光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,这就是条件反射。由于饲养员定时给狗喂食,所以饲养员特有的脚步声也会使狗分泌唾液。
条件反射的应用非常广泛。有人用来给小孩把尿:为让小孩养成迅速尿尿的习惯,大人端着小孩把尿时,通常一边轻微抖动孩子的小腿,一边轻声吹出“嘘、嘘、嘘”的口哨;次数一多,小孩子就形成了听到“嘘”声就会尿尿的条件反射。有人用来戒酒:让嗜酒成癖的人饮用酒与催吐剂的混合剂,一饮即吐;当形成条件反射以后,只要饮酒就会引起呕吐,于是就厌恶饮酒。有人用以训练宠物:如训狗人拿着一块肉引诱狗站立起来,同时发出“站”的口令;多次重复之后,狗便习惯了“站”令,即使主人手里不拿任何食物,也会条件反射地站起来。
条件反射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。有些时候,条件反射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。在幼儿园,老师对小朋友进行启蒙教育时,拿出一张中国地图问:“小朋友,这是什么啊?”一个男孩子抢着回答:“天气预报!”老师又举起一幅天安门城楼的大照片问:“那这是什么呢?”孩子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新闻联播!”。一老汉向往北京天安门久矣,但平时只在宣传画上见过闪闪发光的天安门城楼。后来有缘一见,却大失所望:“怪啊!怎么不发光呢?”长期从事某种职业,条件反射的结果就是形成“职业病”。有个护士说:“因为天天给人打针,要是看到哪个人手臂上的血管粗大,难免滋生奇怪的念头‘这个人要是打针就好打了’。”当然,她只能心里这么想想,万万不能说出来的,不然会遭骂。有个警察喜欢上一个女孩,但不敢表白。同事们知道了,决定出手相助,把他拉到路口去等那个女孩。那个女孩出现后,在同事的鼓励下,他鼓足勇气拦住她,但脱口而出的是:“小姐,我是警察,请你跟我到派出所走一趟!”
在原子城参观时,我听讲解员介绍了一个感人故事:1999年国庆前夕,党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“两弹一星”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,授予他们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。其中,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是唯一以烈士身份接受此份荣誉的。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期间,美国当局要他填一张表格。在“如果发生战争,是否愿意为美国服兵役?”一栏中,郭永怀填了个大大的“不”字。他说:“母亲虽然很穷,但孩子依然挂念;中国是我的祖国,我想回的时候,就要走。”后来,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,毅然回到祖国,为祖国的核事业服务。1968年12月5日凌晨,他在原子弹基地发现了一组热核导弹试验数据,便乘飞机赶往北京汇报。不料,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失去平衡,一头扎进旁边的玉米地。当人们寻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,只见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。人们艰难地将两具烧焦的遗体分开,发现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,依然保存得完好无损。
作为涉密人员,务必形成保密“条件反射”,像郭永怀同志那样,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,平时对保密工作重视起来,生死关头为保护国家秘密豁得出来。
(南沙区保密局,朱儒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