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起
网站主题皮肤1
网站主题皮肤2
网站主题皮肤3
<
>

王彭和王彭楼

发布时间:2021-06-18 来源:广州市国家保密局 浏览量:- 【字体: 视力保护色:

  作者:郝耀鸿

  单位:广州市国资委

  炊烟袅袅,伴随山林间阵阵清脆的鸟鸣声,在落日的余晖中,劳作一天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从田间地头,往村庄走来。一路说笑的人们,在走过一栋正在建造的碉楼时,突然都停下了脚步,骤然地沉默起来。

  人群中突然有人冒出一句:“这个楼不一般啊!你说我们这小村子,都是平层瓦房,王家为什么建这么个碉楼,搞得跟个宫殿一样。”

  “这还用说啊!人家王家大小子,听说刚从什么美国回来,出去的时候还是个半大小子,回来都已经结婚生了孩子,肯定赚了不少钱,人家不得盖房光宗耀祖啊!”一个面庞黝黑的汉子答道。

  “那也不用盖这么大一个碉楼吧!一个人半层楼也足够啊!我看啊,这个楼肯定不是用来住的。你看墙这么高,青砖平铺,这窗户都几人高,一定是用来储存金银珠宝的。”

  “是啊,王家大小子在外面肯定赚了大钱,回来这里,这兵荒马乱的,肯定是怕被土匪抢!”

  “嗯嗯,是的是的,我看也是这么个理,而且王家大小子还是什么自治会会长,听说有好几条枪呢!”人群中间炸开了锅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。这时一个上了年纪、胡须花白的老者轻咳两声,开口道:“大家都别吵了。你们看看这个楼的样子,外方内圆、招财进宝,下实上虚,财不外泄。你们再看看周边地势,前后左右都无阻挡,楼体方、塔顶尖,像不像一柄剑直刺云间?这肯定是风水大师所为啊!为的就是庇护王家祛祟辟邪、福泽绵长啊!”

  听罢,人群中又开始叽叽喳喳起来……喧嚣的人群只顾争论,谁都没有注意到,在不远的山腰处,有一个人也和他们一样注视着这座即将建成、威严庄重的碉楼。这个人是谁?他就是人们嘴里讲到的“王家大小子”——王彭,此时的他,看着远处矗立的高楼,思绪又被拉回到30年前。

  30年前,迫于生计,刚满16岁的王彭便跟随父亲王适宁远涉重洋,前往美国旧金山谋生,彼时国家积贫积弱,国人备受欺凌。

  在美期间,适逢孙中山在旧金山举办兴中会救国筹饷活动,王彭拿出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血汗钱,认购“军需债券”。

  目睹民族颓败,王彭不忍同胞处于水火,年近五旬的他于1916年毅然决然离开美国,回到阔别三十载的家乡。可眼前的故里却民生凋敝、满目疮痍。王彭痛心疾首,不能自已:

  “为富不仁何时能够铲除,国家何时能够富强?”思绪良久,报国之门唯有开展农民运动,斗土豪、打劣绅,用枪杆子为百姓谋出路。1920年,王彭和同村的王福三提出成立“九湖乡自治会”。1924年,王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  沉沉的太阳抹尽最后一丝余晖,重重地掉到山的后面,瞬间大地像被笼罩了一层黑幕,一阵寒风吹过,王彭打了一个激灵,思绪被拉回到现实中来。不知什么时候人群早已散去,唯有眼前的这座自己亲手建造的碉楼还矗立在黑暗中,仿佛一把火炬,只等一个火苗,哪怕一丝火星,就可以燃起熊熊大火,照亮四周,驱尽一切妖魔鬼怪。

  1927年,蒋介石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反动势力闻风而动,国民党纠集3000多名团匪向莲塘等农会发起进攻。由于准备不足、仓促应战,农军虽奋勇抗击,但敌强我弱、力量悬殊,元田、莲塘、九湖相继失陷,花县(今广州市花都区)告急!

  考虑到保存革命火种,农军主力计划向上古岭一带撤退,但谁来做掩护?说是掩护,其实就是以身相搏、以命相抵、九死一生。

  情急之下,王彭自告奋勇担起掩护任务,大家听闻,不禁愕然。年过半百的王彭如何能够抵挡住敌人疯狂的进攻?能够留下来做掩护的农军只有十几个人,而敌人无论在人员数量和装备质量上都占据绝对优势,如何与之周旋,成功掩护主力撤退呢?

  在大家都忐忑不安、不知所措的时候,王彭信心十足地给出了他的答案,这也是他多年来准备已久的撒手锏——王彭楼。

  原来,在设计之初,王彭就考虑要建造一个进可攻、退可守的碉楼,不仅能够隐藏农军武装,更能够在危难时刻保护革命火种。0.6米厚的墙体,3.6米高的墙基,灰沙钢筋水泥的墙面,能够抵挡住猛烈密集的火力,狭小的窗户将是良好的射击孔,说它是固若金汤的堡垒、坚如磐石的屏障,也不为过。

  掩护部队进驻碉楼后,王彭决定以守待攻、以逸待劳,通过王彭楼巧妙的碉楼设计和坚固的墙面掩体,弥补农军人员和装备的不足,迟滞敌人的进攻。

  当然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放弃了撤退的可能性,必将战至一兵一卒,守至一墙一隅。

  果不其然,农军十几人刚刚进入王彭楼,据险而峙,上千人的团匪就把碉楼团团围住。敌人似乎没有把眼前这座碉楼放在眼里,他们觉得这无非就是高一点大一点的民房而已,可几轮弹雨下来,王彭楼岿然不动,而农军则通过碉楼的射击孔,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猛烈的火力压制。

  骄横的敌人几次强攻都败下阵来,这就如同狐狸吞刺猬——无从下嘴。穷凶极恶的团匪没有想到会被这座小楼给挡住,为攻下王彭楼,他们采取各种方法轮番上阵。

  团匪推上来几门山炮,对准碉楼一顿炮轰,虽然火力优于枪弹,但毕竟口径小,王彭楼仍是岿然不动。农军再次集中火力,重创团匪。

 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。由于碉楼射击口都靠上,因此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,碉楼的底部就成了农军火力覆盖的死角。团匪正是想利用这点,冲到碉楼脚下,打算通过埋设炸药的方式,炸开碉楼一角,然后趁势攻入楼中,可谓用心险恶!见此情形,王彭沉着应对,安排农军找来一把洋钻,从内而外在墙体底部位置钻开几个“里阔外窄”的射击孔。待敌军慢慢向碉楼靠近时,趁其不备,突然发起攻击。毫无防备的敌人被射击孔中飞出的一颗颗子弹击中,敌人的偷袭再次受挫。

  连失两计,敌人沉不住气了,使出了看似笨拙却能奏效的“土遁”。敌人绕到碉楼背面,悄悄搭了一个二三层楼高的竹架,爬上去开始用镐头挖墙,不一会儿就开出一个缺口,再挖一会儿就能容得下一个人进出。如果敌人鱼贯而入,必将让农军腹背受敌。 

  危急关头,王彭及时发现了敌人的异样,果断抽调农军迂回到碉楼背后,做好火力封锁的准备。就在墙壁被挖穿的一刹那,枪声大作、子弹齐发,前面的几个敌人应声摔下,一命呜呼,后面的团匪顿时作鸟兽散。

  趁此混乱之际,王彭即刻派农军战士用砖头石块把缺口堵死。几 番进攻下来,敌人损失惨重,双方陷入僵持。

  王彭率领的农军,在顽强的革命意志支撑下,居然凭借王彭楼与敌人对峙了40多天,且农军无一人伤亡,但随着弹药补给的逐步消耗,加之丧心病狂的敌人又在王彭楼唯一的一口古井中投毒,农军也面临弹尽粮绝的窘境。

  正在农军进退两难之时,天上乌云滚滚、雷声阵阵,顿时大雨滂沱。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敌人措手不及,他们四处逃避躲雨,似铁桶般的包围圈霎时松懈不少,王彭见状不禁喜上眉梢,何不趁此机会,带领农军趁乱撤走?他遂派农军从敌人固守薄弱之处,在碉楼偏僻一角垂下逃生绳索,十几个农军在夜色和大雨的掩护下,伴着隆隆的雷声轰鸣,迅速沿绳索落至地面,而敌人此时仍浑然不觉。

  顺利逃出包围圈的农军并没有马上疏散,作为总指挥的王彭把大家召集起来,做撤退部署:“一会儿大家化整为零,快速疏散。这次敌人吃了亏,后面一定会进行报复。做好潜伏隐蔽,不要轻易暴露党员和农军身份,特别是要保守革命秘密。如果发现情况不对,务必第一时间把记录有农会和组织信息的资料销毁。万一被团匪抓到,嘴巴要紧、骨头要硬,严守革命秘密,大家明白没有?”

  “明白!”随着低沉而有力的应答,大家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中。翌日,当敌人再次发动进攻,才发现人去楼空,中了王彭的金蝉脱

  壳之计,只好懊恼离去。此一战,农军以十余人阻击团匪三千余人,滞敌四十余天,无一人受伤,是为以少胜多之典范。这一切都得益于王彭楼的设计,得益于王彭的出色指挥和谋略!

  虽然王彭带领农军全身而退,但在掩护大家最后撤出碉楼时,不慎从半空摔下,腿部受伤。为不拖累大家,王彭拖着伤腿,独自一人忍痛赶往李石庄亲戚家暂避风险。

  李石庄是反动势力集结之处,敌特云集、耳目众多,王彭到来的消息很快便走漏风声,王彭也感受到了异样:最近总是有人屋前房后晃荡,鬼鬼祟祟。多年的保密意识让他瞬间警觉起来,立刻把随身携带的农军花名册、作战地图、党组织人员表等焚烧销毁。

  果不出所料,没过两天,一伙团匪就直接冲进屋内将王彭带走。敌人知道王彭是共产党员,也是农军的领导人之一,心想如果能够将其策反,那将能给农军致命一击。

  团匪先是对王彭好言相劝,让他写“自白书”,利诱他只要揭发农军主力撤退的位置,告发农军内部共产党人的名单,不仅不会要他的命,还会给他封官晋爵,荣华富贵享之不尽。

  王彭听后,知道敌人还没掌握农军的部署,心里开始盘算,“现在敌人想的就是合围农军主力,如果我能拖一拖时间,让敌人对我有所指望,那不就可以给主力创造更多的撤退和部署的时间,不就可以保护更多的同志吗?”

  随即,王彭强压住心中的怒火,放缓声调说道:“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了,没啥好说的,自白书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我是共产党员,要杀要剐随你便。至于农军里面共产党员名单和主力位置嘛,撤退的时候走得急,东西都落下了。我老了,记性也跟不上了,要好好想一阵。”

  团匪虽不甘心,但还抱有一线希望,一天、两天、三天……几天过去了,敌人终于明白这是王彭使的缓兵之计。气急败坏的团匪凶相毕露,残忍地用铁线将王彭手脚穿透捆起,用大竹杠抬到凤岭村王氏大祠堂前,想通过示众,恫吓老百姓,更想通过暴力威胁彻底击破王彭的思想防线。

  几轮审讯下来,王彭一个字都没透漏,团匪恼羞成怒,枪托雨点般地砸在王彭的头上和身上,鲜血汩汩迸出。

  匪首大声呵斥:“王彭你到底交代不交代?农军主力在哪里?共产党员都是谁?”

  此时的王彭鲜血已经模糊了视线,全身钻心地疼痛,但他强忍着剧痛,再一次瞥了一眼眼前的父老乡亲,长舒一口气:“我的使命终于完成了。年幼海外谋生,看够了积贫积弱,受够了冷言冷语。年过半百投身革命事业,打倒土豪劣绅,挽救民族危亡,也许我的力量微不足道,但能够经得起这场血与火的考验。我心足矣,此生足矣!”

  这让敌人更加气急败坏,几个团匪上前又是一顿毒打。钻心的疼痛让他张嘴都困难,但王彭没有丝毫退缩,缓缓举起伤痕累累的右臂,用力地挥了挥。围观的群众目睹此情此景,无不为之动容,之前对碉楼的各种猜疑,现在也终于有了答案。

  敌人从王彭身上没有套出半点情报,彻底绝望了。7月下旬的一天,王彭被解往迳口岭,遭秘密杀害。穷凶极恶的敌人,竟把他的尸首分成四大块,弃于山中,割下耳朵作为领赏的证物,场景惨不忍睹!

  英雄终然逝去,但革命组织的秘密得以保存,农军主力成功转移,骨干党员顺利疏散,为党组织的建设和武装斗争的开展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火种。

  王彭牺牲后,当地老百姓无不悲怆惋惜,至今还流传着歌颂他的歌谣:“王彭革命,闻名全县,打生打死,苦战终年。身家不要,生命不存,打得革命,死而无怨。革命成功,用血来染,奋斗到底,主义保存。”

  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,炮火的硝烟已然散尽,但革命者的英勇悲壮不应被我们遗忘。王彭即使献出生命也要守住党的秘密、保护同志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!历史永存,英雄不死!这些精神,像一座座历史丰碑,将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,薪火相传、历久弥新,指引我们勇往直前!


  参考文献

  赵洁、梁婵、黄嵩:《王彭和他的王彭楼》,见花都历史名人网,http://www.lbzyj.com/newsdetail.asp?sn=120602665099。

        下载链接:王彭和王彭楼.docx



当前位置 : 首页 > 专项栏目 > 广州红色保密故事

王彭和王彭楼

发布时间:2021-06-18

来源:广州市国家保密局   浏览量:-

【   字体:  

视力保护色: